江西南昌:如何在大城市给流动党员安个“家”
在大城市给流动党员安个“家”
7月1日早晨5时许,多数人还在睡梦中,在西安市蓝田县创业的杨小军却早早地起了床。“今天流动党支部开展‘七一’活动,虽然路上只要1个小时,我还是早点过去,帮着布置活动现场。”杨小军自豪地说。和杨小军一样,这一天1500多名安义县流动党员在流动党员党组织共同庆祝党的生日。
安义县创业氛围浓厚,被称为“江西的小温州”。全县有18万人在外创业,其中流动党员有1500余人,如繁星般遍布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等城市。如何关心关爱、教育管理、发挥流动党员能动作用,成为安义县党建工作的一道难题。2000年以来,安义县通过持续探索,形成了“四同两创三服务”机制,让流动党员有了“心家”。
从断线到连线
“当时感觉来自家乡石鼻的流动党员没有‘家’,就像断了线的风筝,党员没有归属感,希望通过建立驻外党支部,在大城市给大家安个‘家’。”石鼻镇驻沪流动党员党支部荣誉书记陈和平表示。为连上流动党员,早在2000年,石鼻镇党委组建石鼻镇驻沪党支部,他和5名在上海的石鼻镇流动党员终于有了“家”。
流动党支部的成立,并不意味着安义县流动党员就有了一个稳定的“家”。“安义县流动党支部成立之初,面临着无固定场所、无固定人员、无固定经费的现实困境,我们大致测算了一下,一个流动党支部正常运行一年至少要20万元,全县有38个流动党组织,这个靠流出地党委显然不现实。”安义县委组织部部务委员邓华林介绍道。
聚是一团火,散是满天星。为了让流动党员安家筑家享家,安义县将目光聚焦在各大城市的安义县商会上,通过组织同建、班子同配、资源同享、两地同责,把支部建在商会上,推动流动党员党组织建得起来、建得久。
经过20多年的探索,安义县流动党员党组织从1个驻沪党支部发展为38个流动党员党组织,基本覆盖沿海城市和省会城市。从此,安义县的流动党员,虽然像风筝高飞,但始终流动不流失、离乡不离党。
▲流动党员杨茶生带领志愿者团队开展助民为民服务活动。
从有家到恋家
展开全文
党组织并不是天然就有凝聚力、影响力。只有能解决真问题,流动党员、在外安义人才会相信组织、依靠组织。
今年4月,喜牧龙系统门窗董事长温武强紧锁的眉头终于展开了。“这几年国内行业竞争激烈,一直想开拓出口市场,但苦于没有路径。去年安义县驻佛山市流动党员党支部定期召开出口交流会,组织从事出口的党员企业家传授经验。现在我接到首笔超千万的出口订单,有效减轻了压力。”
帮企业发展转型,只是安义县流动党员党组织帮着解决困难的一个方面,在化解矛盾纠纷、维护合法权益等方面,流动党员党组织也发挥着重要作用。去年10月,1名安义人在安装作业中不幸身亡,安义县驻南京市流动党员党支部了解情况后,当即带着商会法务赶到现场,先稳定老乡情绪,然后通过法律途径合理解决了纠纷。
“过去,大家碰到问题,更多的是找老乡,维权方式靠闹。有了流动党员党支部后,大家依靠组织合法表达诉求,走法律途径解决问题。”安义县驻南京市流动党员党支部书记吴安芳介绍道。
近年来,安义县流动党员党组织帮助在外安义人解决问题180多个,争取赔偿和追回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,“有困难找支部”成为在外安义人的共识。
▲安义驻武汉商会流动党员座谈会。
从离乡到回乡
隔山隔水不隔乡,离乡离土不离党。情系家乡、心系发展是流动党员始终不渝的担当。
长均乡白沙村流动党员杨庆是村民公认的能人。面对脏、乱、穷的家乡状况,杨庆反哺家乡的愿望也愈发强烈。2021年,在安义县驻石家庄市流动党员党支部的推荐下,杨庆参加了村“两委”换届,并当选村党支部书记,开始了治弱、治脏、治穷、治风“四治”之路。
治弱,引进2名年轻村干部、3名年轻后备干部,整个班子战斗力显著提升;治脏,通过“两整治一提升”,村容村貌焕然一新,成为全市乡村振兴示范村;治穷,引进专业运营公司,把“美丽乡村”变为“美丽经济”,村集体增收超30万元;治风,将昔日的上访村变成了和谐村。
月是故乡明,情是家乡深。像杨庆这样反哺家乡并不是个例,去年安义县实施村干部队伍建设专项行动,28名流动党员回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,带动一批后进村成为“后劲村”。
在流动党员党组织的引导下,身处异乡的安义县流动党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,共同助力家乡发展建设,协助全职或柔性引进产业类、技能型人才370余名,招引重点项目33个,合计投资额约160亿元,为安义的乡村田野、产业一线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。
▲安义驻沪流动党员开展志愿服务。
从流入到融入
离乡不忘乡,流入变“融入”。安义县流动党员常年在外,他们在心系家乡发展的同时,也积极融入当地,让一面党旗在两地飘红。
一大早,上海市徐汇区市民丁先生十分高兴,因为杨茶生志愿者团队上门帮换门窗,再也不用担心夏天被蚊子“骚扰”了。“我们是老小区,大多是老人,过去门窗坏了,自己不会修,想请人来修,又因为赚得少耗时长,都不愿来,杨茶生志愿者团队帮我们解决问题,很好的。”
丁先生口中的杨茶生志愿者团队,是安义县驻上海市流动党员党委以热心流动党员杨茶生为名,组建的志愿者服务队伍。1992年,19岁的杨茶生离开家乡,来到上海创业。工作之余,热心的杨茶生帮着社区的老人换东西、修东西。
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。“我们向杨茶生学习,是推动在外安义人融入当地,获得认可和更长久发展的契机。为此,2005年我们将杨茶生发展入党,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,开通小杨热线。”安义县驻上海市流动党员党委书记胡东水介绍道。
在驻外党组织的推动下,从1个人发展到200多人,从一个社区拓展到徐汇、闵行、宝山3个行政区,“小杨”成了安义县流动党员的代名词,争当先锋、多作贡献在安义县流动党员和在外安义人中蔚然成风,热心志愿者、“党员经营户”等先进典型不断涌现……
来源:当代江西
点“赞”+“在看”👇
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
评论